close

敘事設計或敘述性設計之楊裕富演講 
時間:2002/07/20 地點:豐原市。台中縣室內裝修同業公會 

後現代設計裡的敘述設計的思潮與手法 

楊裕富/建築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 
--------------------------------------------------------------- 

我們從設計作品的外表來認識後現代設計時,往往很容易感受到這些作品造形 
的豐富、大膽、怪異、曖昧或複雜。但是很明顯的後現代建築並不是為反對『現 
代建築』而反對(註一);後現代建築或後現代設計也並不是只求造形外表的豐 
富、大膽或怪異,甚至於有些建築師或設計師在解釋自己作品時,還特別強調 
『特殊的造形』只是設計過程『碰巧』的結果(註二)。果真如此,後現代設計 
作品的形貌,顯然還有些難以從造形外表『一眼就可以透徹理解』的部分。 

這難以從造形外表『一眼就可以透徹理解』的部分,到底是什麼?有沒有一定 
的章法?正是本文主要探討的題旨。基本上,本文認為以『敘述性設計思潮』 
(註三)這樣的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這些『後現代設計』作品表現形式的背 
後成因。 

本文分五部分來解析、推論前述題旨:這五部分分別是:後現代設計形成的背 
景、敘述性設計在後現代設計中的角色、敘述性設計的思潮、敘述性設計的手 
法、結論。 


一, 後現代建築與後現代設計 
在西方近現代設計史裡,對『現代性』、『時代性』的追求與表達,是從建築這 
門術科擴散到造形藝術這些術科,最後形成現代設計。同樣的,在後現代風潮 
裡,也是如此,先從建築術科興起後現代的議題,然後擴散到造形藝術這些術 
科,最後影響後現代設計的興起。 

(一),後現代建築興起於1960年代末期? 
在1960年代『現代建築運動』如日中天的時候,其實有不少的建築學者與建築 
師並不滿意『現代建築運動』所揭示的設計原則。在這些『不滿意』裡面,最 
為突出又最善於理論建構的,大概就是美國建築師范求利(Venturi , R)。 
范求利前前後後大概花了三年時間(1965--1968)寫了一本《建築中的複雜與 
矛盾》,被當時美國建築評論家文生史考利(Scully,V)在寫序時,譽為建築史 
上重要的著作。從此,後現代建築的聲勢就逐漸興起、匯集,終於成為一股難 
以逆轉的設計風氣。 

很明顯的,後現代建築在開始時是以針對『現代建築運動』提出異議為主要的 
訴求,但是,很快的從提出異議轉進到提出主張,並在建築作品中實踐出來。 
後現代建築論述對『現代建築運動』所提出的異議有底下幾點: 

1.現代建築過於追求精鍊與一致,而致所有的房子都像方盒子一樣,索然乏味 
2.現代建築運動中揭示的『形隨機能』與『機能主義』,在設計上是不夠『用的』 
3.現代建築運動所提出的『理想』與『承諾』,通常都是無法實現的。 
4.現代建築運動絲毫沒有『歷史感』與『地方感』的議題,這其實是業主、使 
用者、市民等所無法忍受的,特別是在巨大的都會環境裡,更是無法忍受。 


後現代建築論述所提出來的主張則可簡單的歸納為以下幾點: 

1.建築設計可以是複雜且矛盾的,因為複雜,所以才有審美品質可言;因為矛 
盾,所以才有各取所需與克服矛盾的『技術』成就感。范求利還特別舉文藝復 
興後期的風範主義(mannerism)的大師作品作為例證。 

2.建築設計是可以『表裡不一』的,或是說建築物的外表就是給過路的人看, 
所以有一種表情,而建築物的內部(特別客廳、起居室)的表情是給生活在其 
中的人看,所以可以有『另一種』表情。范求利早期的幾個作品,基本上都因 
為這個原因,而有兩層『外牆』,外牆外層有一種造形,外牆內層則有另一種造 
形。 

3.建築設計其實不必太嚴肅,大可運用大眾繪畫(普普藝術)、通俗的造形(比 
如:卡通人物)、與象徵符號的造形於設計中,而因為社會的變遷與都會的快速 
發展,所謂『象徵的造形符號』當然是不斷的推陳出新。 

我們雖然不能說范求利的一本《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就造就了後現代建築。 
但是,自此後現代建築論述便風起雲湧,後現代建築論述的實踐更是呼風喚雨, 
乃至,從建築論述擴散到藝術論述與設計論述。 



(二),後現代設計興起於1980年代初期? 
後現代設計興起除了受到後現代建築的影響以外,另外有三個派別與因素是當 
初後現代建築論述所不及的,那就是: 

1. 相對於『抽象派』而言,造形藝術裡不斷的有『寫實主義』、『古典主義』與 
『民俗繪畫』的復甦,這些派別或許不像『現代繪畫』有那麼多深奧的理論 
與抱負,但卻都含有所有造形藝術的『傳統』功能:說故事。 

也就是說:造形藝術自古以來除了『技術』的專精以外,通常『好不好看』、『像 
不像』、『表情豐富不豐富』、『象徵意涵多不多』與『會不會編造故事(以便向 
贊助者歌功頌德)』一直都是藝術家追求的目標。 
這些不斷的『復甦』,當然也會影響設計者在創作上的取捨。 

2.設計語意學的興起 

3.拉丁風味的對抗(對抗於條頓風味) 


(三),敘述設計指的是什麼? 
1.設計作品會說故事 
2.設計作品的『造形表現』有一定的主題,子題,題素 
3.設計作品有豐富的表情 
3.設計作品運用各種造形符號,以達成『目的性』的吸引力 
4.設計作品不止追求造形美感,也追求造形的『意義』 



二, 敘述設計在後現代設計中的角色 
所以,在後現代建築或後現代設計裡與現代建築或現代設計上,極大不同的就 
是:『形隨機能』對立於『形式操作』。 
而後現代建築或後現代設計不只是解脫了『裝飾是罪惡』的『無理魔咒』,回復 
了藝術家愛美愛作怪的天性。更進一步的也回復了『藝術作品』的說故事功能。 
只不過,這時說故事的功能已經開始複雜了。我們分別以形式操作、意外操作、 
意義操作來作說明。 
(一) 形式操作 
很清楚的設計上的形式操作,只有一個目的:不擇手段的達成美感的創造。 
後現代建築與後現代設計早就不在乎『現代主義評論者』以『形式主義』來扣 
帽子,來批判。因為,業主、使用者、市民的掌聲當然遠比『現代主藝評論者』 
的噓聲來得強烈。 

(二) 意外操作 
所有不能歸納於『(追求美感的)形式操作』與『意義操作』的空間操作(形體, 
空間,構造的操作),都可歸納於『意外操作』。 
所以後現代建築裡當然可以兼容並蓄『機能主義』、『構成主義』、乃至於最時髦 
的『動感的、交感的、過程的數位設計』。 

(三) 意義操作 
意義操作就是設計操作出來的整體與局部,都可以『表達出某些意義』。當這『某 
些意義』是整體的而且複雜的,我們就稱為:『表達、敘述一個完整故事』;當 
這『某些意義』是局部的而且具體的,我們就稱為:『以單字表達片段的語句』; 
當這『某些意義』是抽象的,我們就稱為:『圖像學式的設計表達』(隱誨的、 
象徵的、慣用語的設計表達)。 


三, 敘述設計的思潮 
後現代設計是不是只有敘述設計這一支?當然不是! 
甚至於敘述設計這樣的稱呼與派別也是到了1990年代中才逐漸出現。不過,我 
們從第一節第三小節以及第二節的分析說明,可以瞭解『敘述設計』不但將是 
後現代設計裡的『主流』,更會是後現代設計表現上主要的養分來源。 
我們先對怎麼形成『敘述設計』的思潮作一回顧,再於下一節分析敘述設計的 
設計手法。 

(一) 藝術術科的傳統與前現代性 
這主要是從『現代建築運動、現代設計運動』的反動來思考。從1910年到1960 
年間,建築、藝術與設計已經某種程度的喪失了原有的功能。所以敘述設計的 
主要思潮之一就是回復藝術術科原有的傳統:說故事。 

(二)符號學與語意學的推波助瀾 
近現代的語言學與符號學有很大的轉變,姑且不論這些轉變的內容是什麼,這 
些語言學與符號學的轉變在建築論述與設計論述上都起了一定的作用,簡單的 
說,就是設計語意學的興起。設計語意學,顧名思義就在於探究『造形元素』 
的表達能力(表情)、歷史上慣用的造形元素有哪些?以及造形元素組合的『文 
法』。這些當然都為『敘述設計』的來到,作了鋪路的工作。 

(三)劇情模擬在工程上的應用 
在1970年代的工程界(特別是道路交通工程)逐漸從熱極一時的電腦『數量模 
擬』聯想應用到道路開發時交通流量的『情境模擬』與道路『開發前後』周遭 
景觀的情境模擬,情境模擬在翻譯上也有稱為『劇情模擬』。接著轉介應用於『以 
消費者為中心、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方法。這對敘述設計的出現,也有一 
定的作用。 

(四)後消費時代與主題樂園的興起 
如果以全球經濟發展而言,1970年代已開發國家逐漸步入所謂『後消費時代』, 
後消費時代又稱過度消費時代或消費面經濟學(相對於之前的生產面經濟學或 
供給面經濟學)。此時不只是觀光消費、娛樂事業興盛,相對的怎麼讓娛樂事業 
或所謂的遊樂園區更能吸引顧客,就成為十分重要的一種『事業企畫』。主題樂 
園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興起的,而所謂主題樂園,就是以特定故事,特定主題的 
娛樂衍生化(牽拖化),來規劃設計遊樂園。主題樂園興起,所以建築或設計具 
有『說故事』的能力,就深植於消費者心中。 

(五)語藝學與論證結構 
語藝學就是指雄辯術,這在廣告設計,特別是CF設計裡原本就是十分重要的 
設計思潮,更是重要的設計手法。 

(六)展示設計上的故事板到情境設計 
博物館設計與展示設計在1960年代前,通常會在展示物的前面加一解說牌,當 
解說的內容逐漸複雜後,這解說牌就逐漸轉變為故事版。1970年代後,可能受 
到主題遊樂園發展的影響,展示設計也逐漸開始從事:展場本身就具說故事能 
力的『情境設計』。 

(七)文本論與文脈論 
文本論與文脈論主要是從當代文學理論所轉介過來的。1970年代法國文學家羅 
蘭‧巴賀德不但提出『文本論』與《符號體系》的重要著作,也用符號體系來 
分析廣告設計、時裝設計,進而,文本論、文脈論就逐漸在建築論述與設計論 
述中成為重要的論點。在建築設計上簡單的說,文本論與文脈論主張建築設計 
作品最少要能與臨接的環境融合,要能與臨接建築互相倒招呼。 

(八)形式操作到意義操作 
後現代建築自從解除了『裝飾就是罪惡』的魔咒以後,造形的操作當然多采多 
姿起來。此後設計不只是追求設計品所呈現的美感,更進一步也追求設計品的 
造形也能表達一定的『含意』或『意義』。 


四,敘述設計的手法 
前述八種思潮都有相對應的設計手法 
(一) 藝術術科的傳統與前現代性 
故事的直接表達,以壁畫為最常見的操作方法。當然這『壁畫』的概念也可以 
有所變化與碎裂,諸如變化成掛畫、裝飾品、牌匾、招牌、市招;碎裂成不同 
的表現形式,諸如:如意漏窗、座獅,但是就是要有『故事或意義』的表達。 

(二) 符號學與語意學的推波助瀾 
以造形單字或局部造形來表達,最常見的就是建築式樣史上造形『元素』的應 
用。此時要注意『式樣』的協調性。 

(三) 劇情模擬在工程上的應用 
以『行進過程』來安排一定的造形(造景)與情境,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具時 
間序列的『情境與故事發生場所』 

(四)後消費時代與主題樂園的興起 
純粹以『眾人皆知』的故事(神話故事、卡通故事、地方掌故),從故事的主角、 
配角、配件、道具、情境中抽取具『特定意義』的造形元素,從新編排在設計 
中。 

(五)語藝學與論證結構 
這個手法在視覺傳達設計上較為常見,相對的在展示設計上就可比較能運用出 
來。 

(六)展示設計上的故事板到情境設計 
1.將要展示的所有『物件』加以造形上的拆解,並抽取部分在建築零件或部品 
上可用的造形。 
2.依展示的主題,循著主題→子題→題素來推想(或裂解),然後再從題素轉換 
成造形元素,然後再組織所有這些轉換過後的造形元素,運用於設計上(展示 
具設計或空間設計)。 
3.展示『物件』的安排要符合故事展開與觀看的順序 
4.組織這些轉換過後的造形元素,運用於展示具設計或空間設計上,要特別注 
意調性(或與主題吻合性)的考量。 

(七)文本論與文脈論 
從文脈主義的觀點,作品要能『融入』兩個文脈(環境): 
其一,實質環境。 
作品的不同面向(立面),怎麼與對應的環境對話(而不只是互動),作品的內 
部,怎麼與外皮對話。 
其二,時間文脈。 
在這一段『時機』裡,作品怎麼『恰時』的表達出業主對大勢時局的立場與看 
法(貝聿銘VS弗斯特在香港)。 

(八)形式操作到意義操作 
1. 形式操作 
幾何形式操作,格線(規線)形式操作,主體副體的組合(構圖),早期電腦形 
式操作(鏡射、疊加、疊減、軸向比例變形、連接、單元複製),線腳,裝飾。 
2. 意外操作 
機能主義、構成主義、局部放大、就地順應(ad-hoc)、幽默主義、感官主義、 
玩笑主義、、 
3. 意義操作 
如此節(一)至(七)乃至自己傳統建築中歷史元素的添加。 


五,結論 
『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如果莫名其妙的死守現代建築運動的『貞操』,那麼怎麼看『後現代建築』的興 
起,都會覺得不可理喻且紛亂無常。不過,我們也先別那麼急著死守現代建築 
運動的『貞操』,因為,說不定現代建築根本無『貞操』可言,說不定現代建築 
運動的『貞操』只是帝國主義者藉著帝國列強武力侵略為前鋒,在思想上文化上 
強姦(強迫別人接受,嘴裡還要嚷嚷這是你要的!)開發中國家的『幌子』。 

或許,我們言重了,所以,我們改呼口號。 

『裝飾無罪!!造形有理!!』。 
建築物是好看的!建築物是會說故事的!敘述設計雖然不能涵蓋所有的後現代 
建築或後現代設計,但是,最少以敘述設計這樣的概念,來理解後現代建築與 
後現代設計,更能深刻體會外表造形以外的不少內涵與意義吧。

 

心得:
精闢的解說了現代建築與後現代建築的緣起和本質,讓設計入門者能快速的理解後現代建築。並從其中延伸了解敘述設計為何物,與後現代建築發想中間有何關聯性,是一篇有內容、能充實知識的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hes31220 的頭像
    jhes31220

    設計概論

    jhes312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