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對象:莊新利師傅

組 員:
B10233315 林芷如
B10233316 林建志
B10233317 江范佳俊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1492811_439807642785630_1439942397_n  

1457093_439807646118963_376126197_n 

 

1. 開始接觸大木建築的契機?

小時候跟父親從竹管屋開始學習,隨著生活機能與建材慢慢改變,才開始接觸木工、營造。

2.有隨著年代改變木頭種類的選擇嗎?

有,一開始日治時代到大部分都是用檜木,後來漸漸以松木居多,後期就被鋼筋水泥取代。

3. 如何知道木頭的優劣?

必須靠色澤和味道來判別,需要一些經驗的累積才能夠準確的判斷。

4.現在多數建築都已被鋼筋水泥取代,印象最深刻的木頭建築作品是何者?

這間工作室就是我自己設計,包含木頭卡榫,最後才找工人組裝。也曾做過古坑庄役場的整修,現在退休都用木頭在做各國建築的模型。

5. 工作室當初搭建木頭的材料?

九二一當時的檜木,並用榫接法,最多使用螺絲類固定,並沒有用到鐵釘。

6.蓋一間木房子大約需要花多久的時間?

不一定,要看房子的規格,以這間工作室來說大約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7.在建造房子時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可把房子架高達到降低濕氣、驅蟲和調節室內溫度的作用。現在的話可以用水泥作為房子的基礎,在將木結構架上去會比較穩固。

8. 退休後,有繼續接觸木工和建築嗎?

有,我會幫我養得狗做木屋和模型,也有在做椅子,一樣是使用榫接法。

有時候也會去一些學校做演講,近期都有去環球科技大學演講,也常有虎尾和雲科的學生來參觀訪問。

9. 對我們有沒有甚麼建議?

建築的結構基礎很重要,像是之前沖繩一間神社是只有外面能拍照,但我還是能夠做出模型,就是因為我從外觀就可以推測出他裡面的結構,這很重要,是蓋房子的基本。

 

工作場合/工具:

02  

工具放置處。

01  

切割木頭處。

03  

師傅示範如何切割木頭。

05 (2)

04  

師傅向我們解說如何利用榫接法製作椅子。

 

作品:

06

 08 (2)  

上面兩張照片都是師傅為他養的狗所做的狗屋,不論是大或是小的狗屋都有注意到狗狗覓食休息等需求,都具有可關可鎖的門,小的狗屋甚至有把手可方便移動。

07

 09  

這兩張則是師傅工作室的照片,上圖是工作室內的架構,大不分都使用木頭榫接法,和一些鐵固定,但都沒有用到鐵釘之類的。而工作是外型設計也很特別,也有考慮到師傅平常的動線和儲藏規劃,十分的美觀和便利。

10  

11 (2)  

12  

13  

14  

上面是師傅退休後的興趣,他做了非常多建築的縮小模型,大多數都是1/50,非常漂亮跟擬真,而且師傅說他大約六十天就能完成一個大模型。

15  

16  

師傅不只建築方面很厲害,製作模型的技術了得,師傅播放以前上電視的錄影帶給我們看,而他做的總統府模型也捐贈給總統府,並在其中展出。

 

心得:
師傅的經驗非常豐富,除了回答我們準備的問題外,也跟我們講了許多他以前跟父親學習蓋房子時的趣聞,受益良多。而且看見師傅退休後對建築和木材依然滿懷熱情,持續不斷的在做簡單的家具和模型,實在很開心!

 

 

 

jhes312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地點:斗六 洪葦玲服裝工作室

訪談對象:洪葦玲 設計師

組 員:
B10233313 盧慧芬
B10233314 陳祥
B10233315 林芷如
B10233316 林建志
B10233317 江范佳俊

指導教授:楊裕富博士

  01    
02  

 

 

1.學習的契機和時間?

 

從國二的時候開始學習,是因為以前常有媽媽加工業,所以才開始學習簡單的縫紉製作。

 

曾經擔任品牌設計師和打版師,27歲自己開服裝工作室,現在已經沒有在賣衣服,主要是幫客人修改衣服以及女裝訂做的部分。

 

 

2.正常的服裝設計程序為何?

 

設計→打版→剪裁→車縫→整燙

 

3.學習或工作的過程中有沒有碰到甚麼困難的地方?

 

依照個人比例量身訂做衣服版型的時候,遇到特殊身形或身材比例時會比較困難,最常見的是左右不對稱,必須做各處細微的版型修改。

 

 

4.平時有注意國外各季時裝秀來增加靈感?或是做額外的個人進修嗎?

 

會,以前會注意各品牌或設計師每季的時裝目錄,現在則是比較常經由新聞跟報章雜誌。

 

以前學習完基礎的之後,有自己另外去學成衣打版和個人訂做的部分。

 

 

5.介紹一下常用工具?

 

剪刀、粉土、竹尺、縫紉機、布尺、平車跟拷克

 

 

6.平均來說製作一件衣服大約需要多久的時間?

 

以一般上衣來講平均是一到兩天,但如果有特別設計,如手工縫製的話,會花到一個星期,甚至更長的時間來製作。

 

 

7.現在與以前的設計方向有甚麼不同的地方?

 

現在多數人比較注重流行性,韓版的市佔率也越來越多。不過最主要還是看設計師本身的風格變化,每個時期的風格都不同。

 

 

8.工作室的客源分析?

 

基本上各個年齡層都有,以現況來說訂製部分成年女性居多。

 

 

9.對於現在從事服裝類或設計類的學生有甚麼看法或想鼓勵的地方?

 

以服裝和成衣業來說,沒有太多就業機會,其中又有很多要求要有相關工作經驗。成衣很多成衣工廠外移外包,減少了學校之外的學習機會,也使得產量跟以前比起來落差很大,以前往往12個月都在趕工,但現在實際上作業的月份大約只有半年左右。服裝設計的部分,職缺也並不多,要做到一定的名氣,除了要增進個人實力,也要看時機運勢,近年來許多台灣有名的服裝設計師,都是在國外比賽得名或受到外國名人肯定後,才被台灣本國看到。不管是服裝類或設計類在學習過程都很辛苦,要繼續加油下去。

 

製作工具

03  
04
 07  
05  
06  

訪問過程

08

 09  

10  

11  

 

介紹作品與分析

完成作品放置處:

12  

設計師為我們介紹作品:

13  

這件是客人拿現成的布來讓他設計與製作的。

15

這件是客人拿年輕時、現在已穿不下的衣服來給設計師,想再做一件符合自己現在身形的衣服。設計師從找同樣的布料,到重新打版,並加入自己的巧思,將一些地方的設計改掉,成為一套新的衣服。

14  

這件洋裝胸口部分是透明的,上面裝飾用的串珠是設計師手工縫上去的,實品看起來非常精緻,同時兼顧了氣質與特色,又不會太高調。

  16  16-1  

這件也是客人拿了她理想洋裝的圖來讓設計師參考,在討論與設計之後做出來的成品。設計師特別說,光是將蝴蝶結的抓皺弄到她理想的形狀,就花了兩天的時間。而設計師的堅持是有原因的,蝴蝶結跟腰間的抓皺,讓整件洋裝看起來更有氣質。

17  

這是為永慶房屋的一個業務小姐製作的西裝外套,直條紋讓整體看起來不會那麼單調,但又不失業務應有的穩重感,而這件西裝外套屬於比較短版的,除了適合女生較男生嬌小的身高,同時也能修飾身形。

18  

這件裙子的花色非常有特色,圖案的部分雖然有點複雜,但整體使用比較深的色調,讓整件裙子看起來不會過於花俏,調和得相當好,微微A字裙的設計,能修飾掉圖案造成視覺上的膨脹感,也使得氣質與特色兼具。

 

心得

經由這次的訪問,由於設計師本身經歷豐富,我們不僅僅是了解到服裝設計的部分,同時對打版設計、服裝修改和加工都有更深的了解。每個行業都隨著時代的變遷有所改變,但還是有一群人默默的為這些行業傳承下去,也教我們要對自己的事情堅持下去。感謝楊博士讓我們有機會訪問與了解其他相關設計行業的事情,增廣見聞。

 

 

jhes312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敘事設計或敘述性設計之楊裕富演講 
時間:2002/07/20 地點:豐原市。台中縣室內裝修同業公會 

後現代設計裡的敘述設計的思潮與手法 

楊裕富/建築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 
--------------------------------------------------------------- 

我們從設計作品的外表來認識後現代設計時,往往很容易感受到這些作品造形 
的豐富、大膽、怪異、曖昧或複雜。但是很明顯的後現代建築並不是為反對『現 
代建築』而反對(註一);後現代建築或後現代設計也並不是只求造形外表的豐 
富、大膽或怪異,甚至於有些建築師或設計師在解釋自己作品時,還特別強調 
『特殊的造形』只是設計過程『碰巧』的結果(註二)。果真如此,後現代設計 
作品的形貌,顯然還有些難以從造形外表『一眼就可以透徹理解』的部分。 

這難以從造形外表『一眼就可以透徹理解』的部分,到底是什麼?有沒有一定 
的章法?正是本文主要探討的題旨。基本上,本文認為以『敘述性設計思潮』 
(註三)這樣的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這些『後現代設計』作品表現形式的背 
後成因。 

本文分五部分來解析、推論前述題旨:這五部分分別是:後現代設計形成的背 
景、敘述性設計在後現代設計中的角色、敘述性設計的思潮、敘述性設計的手 
法、結論。 


一, 後現代建築與後現代設計 
在西方近現代設計史裡,對『現代性』、『時代性』的追求與表達,是從建築這 
門術科擴散到造形藝術這些術科,最後形成現代設計。同樣的,在後現代風潮 
裡,也是如此,先從建築術科興起後現代的議題,然後擴散到造形藝術這些術 
科,最後影響後現代設計的興起。 

(一),後現代建築興起於1960年代末期? 
在1960年代『現代建築運動』如日中天的時候,其實有不少的建築學者與建築 
師並不滿意『現代建築運動』所揭示的設計原則。在這些『不滿意』裡面,最 
為突出又最善於理論建構的,大概就是美國建築師范求利(Venturi , R)。 
范求利前前後後大概花了三年時間(1965--1968)寫了一本《建築中的複雜與 
矛盾》,被當時美國建築評論家文生史考利(Scully,V)在寫序時,譽為建築史 
上重要的著作。從此,後現代建築的聲勢就逐漸興起、匯集,終於成為一股難 
以逆轉的設計風氣。 

很明顯的,後現代建築在開始時是以針對『現代建築運動』提出異議為主要的 
訴求,但是,很快的從提出異議轉進到提出主張,並在建築作品中實踐出來。 
後現代建築論述對『現代建築運動』所提出的異議有底下幾點: 

1.現代建築過於追求精鍊與一致,而致所有的房子都像方盒子一樣,索然乏味 
2.現代建築運動中揭示的『形隨機能』與『機能主義』,在設計上是不夠『用的』 
3.現代建築運動所提出的『理想』與『承諾』,通常都是無法實現的。 
4.現代建築運動絲毫沒有『歷史感』與『地方感』的議題,這其實是業主、使 
用者、市民等所無法忍受的,特別是在巨大的都會環境裡,更是無法忍受。 


後現代建築論述所提出來的主張則可簡單的歸納為以下幾點: 

1.建築設計可以是複雜且矛盾的,因為複雜,所以才有審美品質可言;因為矛 
盾,所以才有各取所需與克服矛盾的『技術』成就感。范求利還特別舉文藝復 
興後期的風範主義(mannerism)的大師作品作為例證。 

2.建築設計是可以『表裡不一』的,或是說建築物的外表就是給過路的人看, 
所以有一種表情,而建築物的內部(特別客廳、起居室)的表情是給生活在其 
中的人看,所以可以有『另一種』表情。范求利早期的幾個作品,基本上都因 
為這個原因,而有兩層『外牆』,外牆外層有一種造形,外牆內層則有另一種造 
形。 

3.建築設計其實不必太嚴肅,大可運用大眾繪畫(普普藝術)、通俗的造形(比 
如:卡通人物)、與象徵符號的造形於設計中,而因為社會的變遷與都會的快速 
發展,所謂『象徵的造形符號』當然是不斷的推陳出新。 

我們雖然不能說范求利的一本《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就造就了後現代建築。 
但是,自此後現代建築論述便風起雲湧,後現代建築論述的實踐更是呼風喚雨, 
乃至,從建築論述擴散到藝術論述與設計論述。 



(二),後現代設計興起於1980年代初期? 
後現代設計興起除了受到後現代建築的影響以外,另外有三個派別與因素是當 
初後現代建築論述所不及的,那就是: 

1. 相對於『抽象派』而言,造形藝術裡不斷的有『寫實主義』、『古典主義』與 
『民俗繪畫』的復甦,這些派別或許不像『現代繪畫』有那麼多深奧的理論 
與抱負,但卻都含有所有造形藝術的『傳統』功能:說故事。 

也就是說:造形藝術自古以來除了『技術』的專精以外,通常『好不好看』、『像 
不像』、『表情豐富不豐富』、『象徵意涵多不多』與『會不會編造故事(以便向 
贊助者歌功頌德)』一直都是藝術家追求的目標。 
這些不斷的『復甦』,當然也會影響設計者在創作上的取捨。 

2.設計語意學的興起 

3.拉丁風味的對抗(對抗於條頓風味) 


(三),敘述設計指的是什麼? 
1.設計作品會說故事 
2.設計作品的『造形表現』有一定的主題,子題,題素 
3.設計作品有豐富的表情 
3.設計作品運用各種造形符號,以達成『目的性』的吸引力 
4.設計作品不止追求造形美感,也追求造形的『意義』 



二, 敘述設計在後現代設計中的角色 
所以,在後現代建築或後現代設計裡與現代建築或現代設計上,極大不同的就 
是:『形隨機能』對立於『形式操作』。 
而後現代建築或後現代設計不只是解脫了『裝飾是罪惡』的『無理魔咒』,回復 
了藝術家愛美愛作怪的天性。更進一步的也回復了『藝術作品』的說故事功能。 
只不過,這時說故事的功能已經開始複雜了。我們分別以形式操作、意外操作、 
意義操作來作說明。 
(一) 形式操作 
很清楚的設計上的形式操作,只有一個目的:不擇手段的達成美感的創造。 
後現代建築與後現代設計早就不在乎『現代主義評論者』以『形式主義』來扣 
帽子,來批判。因為,業主、使用者、市民的掌聲當然遠比『現代主藝評論者』 
的噓聲來得強烈。 

(二) 意外操作 
所有不能歸納於『(追求美感的)形式操作』與『意義操作』的空間操作(形體, 
空間,構造的操作),都可歸納於『意外操作』。 
所以後現代建築裡當然可以兼容並蓄『機能主義』、『構成主義』、乃至於最時髦 
的『動感的、交感的、過程的數位設計』。 

(三) 意義操作 
意義操作就是設計操作出來的整體與局部,都可以『表達出某些意義』。當這『某 
些意義』是整體的而且複雜的,我們就稱為:『表達、敘述一個完整故事』;當 
這『某些意義』是局部的而且具體的,我們就稱為:『以單字表達片段的語句』; 
當這『某些意義』是抽象的,我們就稱為:『圖像學式的設計表達』(隱誨的、 
象徵的、慣用語的設計表達)。 


三, 敘述設計的思潮 
後現代設計是不是只有敘述設計這一支?當然不是! 
甚至於敘述設計這樣的稱呼與派別也是到了1990年代中才逐漸出現。不過,我 
們從第一節第三小節以及第二節的分析說明,可以瞭解『敘述設計』不但將是 
後現代設計裡的『主流』,更會是後現代設計表現上主要的養分來源。 
我們先對怎麼形成『敘述設計』的思潮作一回顧,再於下一節分析敘述設計的 
設計手法。 

(一) 藝術術科的傳統與前現代性 
這主要是從『現代建築運動、現代設計運動』的反動來思考。從1910年到1960 
年間,建築、藝術與設計已經某種程度的喪失了原有的功能。所以敘述設計的 
主要思潮之一就是回復藝術術科原有的傳統:說故事。 

(二)符號學與語意學的推波助瀾 
近現代的語言學與符號學有很大的轉變,姑且不論這些轉變的內容是什麼,這 
些語言學與符號學的轉變在建築論述與設計論述上都起了一定的作用,簡單的 
說,就是設計語意學的興起。設計語意學,顧名思義就在於探究『造形元素』 
的表達能力(表情)、歷史上慣用的造形元素有哪些?以及造形元素組合的『文 
法』。這些當然都為『敘述設計』的來到,作了鋪路的工作。 

(三)劇情模擬在工程上的應用 
在1970年代的工程界(特別是道路交通工程)逐漸從熱極一時的電腦『數量模 
擬』聯想應用到道路開發時交通流量的『情境模擬』與道路『開發前後』周遭 
景觀的情境模擬,情境模擬在翻譯上也有稱為『劇情模擬』。接著轉介應用於『以 
消費者為中心、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方法。這對敘述設計的出現,也有一 
定的作用。 

(四)後消費時代與主題樂園的興起 
如果以全球經濟發展而言,1970年代已開發國家逐漸步入所謂『後消費時代』, 
後消費時代又稱過度消費時代或消費面經濟學(相對於之前的生產面經濟學或 
供給面經濟學)。此時不只是觀光消費、娛樂事業興盛,相對的怎麼讓娛樂事業 
或所謂的遊樂園區更能吸引顧客,就成為十分重要的一種『事業企畫』。主題樂 
園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興起的,而所謂主題樂園,就是以特定故事,特定主題的 
娛樂衍生化(牽拖化),來規劃設計遊樂園。主題樂園興起,所以建築或設計具 
有『說故事』的能力,就深植於消費者心中。 

(五)語藝學與論證結構 
語藝學就是指雄辯術,這在廣告設計,特別是CF設計裡原本就是十分重要的 
設計思潮,更是重要的設計手法。 

(六)展示設計上的故事板到情境設計 
博物館設計與展示設計在1960年代前,通常會在展示物的前面加一解說牌,當 
解說的內容逐漸複雜後,這解說牌就逐漸轉變為故事版。1970年代後,可能受 
到主題遊樂園發展的影響,展示設計也逐漸開始從事:展場本身就具說故事能 
力的『情境設計』。 

(七)文本論與文脈論 
文本論與文脈論主要是從當代文學理論所轉介過來的。1970年代法國文學家羅 
蘭‧巴賀德不但提出『文本論』與《符號體系》的重要著作,也用符號體系來 
分析廣告設計、時裝設計,進而,文本論、文脈論就逐漸在建築論述與設計論 
述中成為重要的論點。在建築設計上簡單的說,文本論與文脈論主張建築設計 
作品最少要能與臨接的環境融合,要能與臨接建築互相倒招呼。 

(八)形式操作到意義操作 
後現代建築自從解除了『裝飾就是罪惡』的魔咒以後,造形的操作當然多采多 
姿起來。此後設計不只是追求設計品所呈現的美感,更進一步也追求設計品的 
造形也能表達一定的『含意』或『意義』。 


四,敘述設計的手法 
前述八種思潮都有相對應的設計手法 
(一) 藝術術科的傳統與前現代性 
故事的直接表達,以壁畫為最常見的操作方法。當然這『壁畫』的概念也可以 
有所變化與碎裂,諸如變化成掛畫、裝飾品、牌匾、招牌、市招;碎裂成不同 
的表現形式,諸如:如意漏窗、座獅,但是就是要有『故事或意義』的表達。 

(二) 符號學與語意學的推波助瀾 
以造形單字或局部造形來表達,最常見的就是建築式樣史上造形『元素』的應 
用。此時要注意『式樣』的協調性。 

(三) 劇情模擬在工程上的應用 
以『行進過程』來安排一定的造形(造景)與情境,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具時 
間序列的『情境與故事發生場所』 

(四)後消費時代與主題樂園的興起 
純粹以『眾人皆知』的故事(神話故事、卡通故事、地方掌故),從故事的主角、 
配角、配件、道具、情境中抽取具『特定意義』的造形元素,從新編排在設計 
中。 

(五)語藝學與論證結構 
這個手法在視覺傳達設計上較為常見,相對的在展示設計上就可比較能運用出 
來。 

(六)展示設計上的故事板到情境設計 
1.將要展示的所有『物件』加以造形上的拆解,並抽取部分在建築零件或部品 
上可用的造形。 
2.依展示的主題,循著主題→子題→題素來推想(或裂解),然後再從題素轉換 
成造形元素,然後再組織所有這些轉換過後的造形元素,運用於設計上(展示 
具設計或空間設計)。 
3.展示『物件』的安排要符合故事展開與觀看的順序 
4.組織這些轉換過後的造形元素,運用於展示具設計或空間設計上,要特別注 
意調性(或與主題吻合性)的考量。 

(七)文本論與文脈論 
從文脈主義的觀點,作品要能『融入』兩個文脈(環境): 
其一,實質環境。 
作品的不同面向(立面),怎麼與對應的環境對話(而不只是互動),作品的內 
部,怎麼與外皮對話。 
其二,時間文脈。 
在這一段『時機』裡,作品怎麼『恰時』的表達出業主對大勢時局的立場與看 
法(貝聿銘VS弗斯特在香港)。 

(八)形式操作到意義操作 
1. 形式操作 
幾何形式操作,格線(規線)形式操作,主體副體的組合(構圖),早期電腦形 
式操作(鏡射、疊加、疊減、軸向比例變形、連接、單元複製),線腳,裝飾。 
2. 意外操作 
機能主義、構成主義、局部放大、就地順應(ad-hoc)、幽默主義、感官主義、 
玩笑主義、、 
3. 意義操作 
如此節(一)至(七)乃至自己傳統建築中歷史元素的添加。 


五,結論 
『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如果莫名其妙的死守現代建築運動的『貞操』,那麼怎麼看『後現代建築』的興 
起,都會覺得不可理喻且紛亂無常。不過,我們也先別那麼急著死守現代建築 
運動的『貞操』,因為,說不定現代建築根本無『貞操』可言,說不定現代建築 
運動的『貞操』只是帝國主義者藉著帝國列強武力侵略為前鋒,在思想上文化上 
強姦(強迫別人接受,嘴裡還要嚷嚷這是你要的!)開發中國家的『幌子』。 

或許,我們言重了,所以,我們改呼口號。 

『裝飾無罪!!造形有理!!』。 
建築物是好看的!建築物是會說故事的!敘述設計雖然不能涵蓋所有的後現代 
建築或後現代設計,但是,最少以敘述設計這樣的概念,來理解後現代建築與 
後現代設計,更能深刻體會外表造形以外的不少內涵與意義吧。

 

心得:
精闢的解說了現代建築與後現代建築的緣起和本質,讓設計入門者能快速的理解後現代建築。並從其中延伸了解敘述設計為何物,與後現代建築發想中間有何關聯性,是一篇有內容、能充實知識的文章。

jhes312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設計概論第二次作業
地點:嘉義古笨港陶華園
訪談師傅:蔡旻霖 師傅
組 員:林芷如  林建志  盧慧芬  陳祥
指導教授:楊裕富 博士
  1.  

     

  2. Q1:從何時開始學習交趾陶?
    A:四年前


  3. Q2:開始學習交趾陶的契機是什麼?
    A:是因為找到這份工作才開始學習的。

  4. Q3:簡單述說交趾陶的製作過程或原理?

  5. A:先從製作初模開始,等它完全乾大約要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送去素燒後,經過釉彩上色,最後在進行一次釉燒,冷卻後便完成。

 

Q4:製作方面最困難的地方為?
A:每個環節都很重要,像是送去燒的部分,如果燒出來發現有裂痕,就要重新來一次,不過現在技術很穩定,比較少出現這種問題。

 

Q5:交趾陶與一般陶土作品的不同?

A:交趾陶為低溫彩釉軟陶,一般陶土多是高溫。

 

Q6:完成一個作品大約要花多久的時間?
A:不一定,要視作品大小而定。
   小作品的話大約半天到一天就可以完成模型,開始進行素燒。

 

Q7:是否有因應時代變遷而做作品上設計或其他方面的改變?
A:以前大多是配合廟宇的裝飾,現在會有一些不同的案子。
    像是之前我們工廠有與楊麗花合作,以及交趾陶運用在生活的物品上當作裝飾藝術,
    或是現在會利用高溫陶做一些大型公共藝術,另外也有發展各式馬賽克來做工作室轉型。

  1. 工作室門口
  2.  

 

 

交趾陶製作之場合與初模

  1.  
  2.  

     
  3.  

     
  4.  

     

     

  5. 上釉的各色顏料
  6.  
  7. 上釉後燒好之成品
  8.  
  9.  

     

     

    1. 問師傅上釉和送燒的過程及注意事項.
    2.  

       

    3. 各式陶板放置處

    1.  

       

      1. 工作室外的馬賽克轉型拼作品
      2.  
        1. 經過轉型後的工作室,製作馬賽克拼貼之場景
        2.  

           

        3. 放置馬賽克之區域

        4.  

         

      1. 作品分析
      2.  

         

        1. 馬賽克桌

       以馬賽克方式,拼貼在圓桌上,特別的是用細長月亮型的磁磚拼貼

    2. 在拼貼的過程中,要使磁磚和磁磚間沒縫隙,是一大挑戰

    作品中涵蓋了視覺美感覺美感及實用性。

     

    1. 使用交趾陶所作之公共藝術

      1.  
      2. 交趾陶門
      3. 交趾陶運用在生活的物品上當作裝飾藝術

        並結合虛和穿透的概念,將平凡常見的大門,營造出特別的風味

        用小塊點構成的交趾陶代替大塊的交趾陶,帶給人較輕盈的視覺效果。

    2. 馬賽克拼貼之裝置藝術
    3.  

       
    4.  

        
      1. 立體馬賽克拼貼
    5.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交趾陶也增加了一點變化性,添加了現代化的卡通戶外裝置藝術
    6. 立體的拼貼難度更高,但做出的效果卻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

     

    心得:

    經過這次訪問交趾陶工作室的師傅,讓我了解了傳統藝術-交趾陶的製作過程及工作環境,同時也看見了傳統藝術為了因應時代的變遷,努力尋找改革工作室接案和創作的模式。這次的訪問,讓我們都收穫良多,能夠有這次訪問的機會真的很棒!

     

    jhes312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